MIHO,秀美美術館,貝聿銘在東方的代表作之一,開山擘路,美術館是整個埋在山底,山頭是採光罩,只露出尖尖的建築屋頂。去了兩次,感受很不同。第一次去MIHO是冬天,滿山瀟瑟,參觀的時間有點趕,跟小美兩個人很怕因此而趕不上接續的車程,來去匆匆。這一次是秋天時到達,陪著朋友一同上山,天微涼,滿山楓紅的風景很漂亮,很有北國的感覺。

  

秀美美術館座落於京都的山上,印象中坐了很久的車才抵達目的地。建築工程的規模相當龐大,幾乎挖掉整座山、樹,建物蓋好後再種回去,不論是建築規模、工程花費都是達到極至巔峰,工程預算逾1億美金。進館的入口是一道山洞,讓人有種走入世外桃源般想像,展館大廳是三角結構的採光罩空間,很有貝老一貫處理的風格,符合MIHO內部是山、外部也是山的特色。

 

MIHO,再來幾次都是值回票價。

 

特別喜歡貝老在MIHO的情緒佈局,跟一般美術館建築以宏觀的角度來設計不

同,貝老為MIHO所佈的心理轉換橋段,同硬體建築規模一樣,都是世間少有的尺度。從停車處遠遠地與主建物拉開距離,步走一段山路,穿越山洞,做足了前置動作,才見豁然開朗,像足了桃花源記的故事曲折,「晉太元中,武陵人,捕魚為業,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;忽逢桃花林,夾岸數百步,中無雜樹,芳草鮮美,落英繽紛;漁人甚異之。復前行,欲窮其林。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。山有小口,彷彿若有光,便舍船,從口入。初極狹,纔通人;復行數十步,豁然開朗。……」

 

館內藝品收藏也是吸引人一再回流的誘因,相較於世界其他知名美術館的歷史久遠,MIHO是非常年輕的,但透過有計劃的收藏,不少得自於藝術拍賣會的標品,讓它得以在很短時間內就累積到相當驚人的館藏,從遠東地區中國的青銅到古埃及藝品,從古藝術至今藝術,每回特展內容都教人大開眼界,零距離的無框展示方式,更讓人得以最直接的方式鑑賞藝術,是很難能可貴的。走一趟MIHO,感受大自然與巧奪天工造物的相融契合,見證人類文明藝術的發展,但京都地區的冬天冷,加上美術館幾乎深埋在山裡,所以遇上大寒,館方會做封山、封館,是成行前必須留意的。

 

IMG_2064.jpg

從美術館走出去,往進館的山洞望。

 

IMG_6739.jpg

站在平台入口,回頭往來時路看,山洞彎曲轉折,人在山洞中央幾乎不見路,只有洞口微微光帶路。

 

IMG_6738.jpg

通往美術館大門的入口階梯,有著日本風味,但以極簡的方式呈現。

 

IMG_2065.jpg

貝聿銘親自到日本挑的300年欅木,變成坐檯。

 

IMG_2066.jpg

三角形構圖,包括壁燈、磚都是,旁邊是山頭,室內也是一座山。

 

IMG_2073.jpg

光從採光罩灑落的光影,很迷人。室內空調藏在櫃台上的斜線,這裡的冬天非常冷,會封山、封館。

 

IMG_6741.jpg

一進門的大廳,看遠山對面的寺廟,挑空的空間令人心曠神怡。

 

IMG_6744.jpg

在大廳回頭往外望,電動玻璃門區隔裡外,看似近,其實很遠。

 

IMG_6745.jpg

近看。

 

IMG_6746.jpg

幾何三角的建築結構。

 

IMG_6775.jpg

中庭,以傳統日式庭園的枯山水呈現,有著林、山、水的禪境。

 

IMG_6780.jpg

故意拍人在走動時的光影。館內的參觀動線悠閒,每參觀一件藝術品,可隨心所欲停下來,看山、看景。

 

IMG_6789.jpg

動線上的轉折處,底下是挑空區,屋頂的光影洋洋灑入,牆是厚實的米黃色石材,自然原味。

 

IMG_6800.jpg

餐廳的挑高高,種植綠竹,供輕食餐點,有如在竹林裡用餐般。

 

IMG_2060.jpg

美術館內的餐廳一景。

 

P1110044.jpg

將廊道跟山結合在一起的設計概念,壁燈也與三角結構呼應。

 

P1110048.jpg 

日本館的入口,展出5、60年代藝術家的創作。

 

P1110059.jpg 

一進門的暫停區,全館視野最美的地方,是觀前的起點,也是觀後的終點,逛累了,坐一下再出去,進出館的轉折站,是貝老很高竿的佈局。

 

IMG_2085-1.jpg

走出來往回拍。美術館是挖山鑿建,漂亮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raham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